1.明定陵到底挖出了什么,为何定陵之后再无皇陵开掘

2.定陵,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3.对定陵进行的发掘,为何被称为是考古界的最大悲剧?

4.十三陵最初是决定先挖长陵,为何最终只挖了定陵?

定陵博物馆周一闭馆吗_定陵博物馆

明十三陵(定陵)属于北京人文景观的著名旅游去。

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10公里的大峪山下,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按发掘的皇陵。明定陵建筑精巧雄伟,为中国历代皇陵之冠,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之瑰宝,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陵园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万历十八年(1590年)落成,建筑规模宏大,用材考究。明楼、宝城、陵门等主要建筑历经400余年至今保存完整。

1956年经院批准,开始发掘定陵,1957年打开地官,出土文物近3000件,1959年9月30日在定陵原址建立了博物馆,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定陵地下玄官,殿室分布仿皇官内廷九重法宫格局,由前、中、后、左、右五座石结构殿宇组成,其顶部均为条石拱券,断面呈尖顶、两弧相交的锅底券形制。地下玄宫高大恢宏,五殿总面积达950平方米,其顶高最高处达9.5米。五座石殿共设七座石门,其中前、中、后三殿石门制作极其精致。三门之前均有随墙式白石门楼。门券之内设对开门扇,门扇上雕刻铺首衔环及乳状门钉。门钉纵横九九分布,用以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让门扇开启自如,门扇被设计成门轴一端较厚,铺首一端较薄。门轴下端也用半球形状。合理的构思设计,使重约4吨的门扇开启十分省力。

定陵地宫的平面布局基本上用前朝后寝的制度。前殿没有任何摆设,相当于宫前广场,中殿相当于前朝(即宫殿的正殿),内有三个用汉白玉雕成的宝座,呈品字形排列,座前各有一座**琉璃五供,即香、烛、花,还有青花云纹大瓷缸各一口,缸盛满香油,专供长明灯使用。左右配殿无任何随葬器物。后殿相当于寝殿,称为玄堂,是地宫的主要部分,为放置棺谆之处所。棺床中央放置万历皇帝和孝端、孝靖两皇后的棺,三具棺周围放有梅瓶、玉料及装满随葬金银玉器的红漆木箱26只,各棺停内也装有大批随葬物品。在定陵出土的随葬品中,和凤冠最引人注目。万历皇帝的金冠通体用极细的金丝编结而成,上嵌二龙戏珠。在精美的首饰中,万历帝的金簪可谓稀世之宝,答顶镶嵌着的食指大小的猫眼石光芒四射。

从定陵出土了丝织匹料、帝后冠服、首饰以及金、银、铜、锡、玉、琉璃等珍贵文物近3000件,其中金冠、凤冠、乌纱翼善冠、冕冠等均为首次出土。定陵出土的文物为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帝后的丧葬、冠服制度等诸多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和科学依据。

明定陵到底挖出了什么,为何定陵之后再无皇陵开掘

1、明定陵

1956年-195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此后有关部门又对出土文物进行修整,修葺地上古建筑,公元1959年就原址建为定陵博物馆。出土时,孝端皇后上盖缎被,尸体身下铺一床织金缎被,再往下有四层褥垫,其中一层褥垫上缀着100枚“消灾延寿”金钱。

皇后头戴黑纱尖形棕帽,装饰着金簪,上身穿绣龙方补黄绸夹衣,下身穿**缠枝莲花缎夹裤,足蹬黄缎鞋,腰间系着绣云龙纹长裙。神宗的棺椁内塞满了各种陪葬品,最上层盖的是织锦被,被下放着袍服和织饰匹料,尸体的下面垫着一条锦被,被下还有9层被褥;

其中一件被褥上缀着17枚“吉祥如意”金钱。神宗头戴乌纱翼善冠,身穿刺绣衮服,腰系玉带,下身穿黄素绫裤,足蹬红素缎高绣靴。

经过仔细清理分类,共发现各种珍贵金器数百件,其中以帝、后的金冠最为精美;各种袍料、匹料和服饰用品达600多件,尤以皇帝的缂丝十二章衮服龙袍和皇后的罗地洒线绣百子衣最为珍贵。

2、长陵

10年—16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长陵进行了全面的勘查,发现了大量的实物遗存。长陵由黄土夯筑而成,覆斗形,至今仍高达33米。根据测量,墓冢的底部东西宽153米,南北长135米;墓冢顶部东西宽55米,南北长35米,与史籍记载相近。

3、清孝凌

孝陵在清代陵寝中比较特殊,其中所埋葬的清世祖及其两位皇后全部用的是火葬,所以在地宫中仅留有三个骨灰坛,而且清世祖生前明确表示不要厚葬,加之地宫的防御严密,这使得清孝陵成为在民国时期清东陵唯一一个保存完好的皇陵。?

该陵始建于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历时三百三十多年,在自然力及人力的破坏下已经相当残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91年至1993年进行了全面的维修,从而又以健康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

4、泰陵

清西陵里雍正的泰陵最为引人注目,不在于它在清西陵是首陵,规模最大。而是在于雍正究竟是不是金头入葬,究竟是不是被刺杀而死。在15年清理了清东陵乾隆地宫以后,学术界不断鼓吹要求发掘泰陵,而且泰陵宝城琉璃影壁旧有盗洞一个,泰陵地宫一直被认为早就被盗。

1980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泰陵地宫进行清理发掘。1980年4月8日,正式发掘泰陵地宫,河北省,保定市和易县文物局的头头们亲临现场指挥。大批媒体云集泰陵。上午9点,发掘开始,在沿着盗洞口下挖了两米以后,发现下面是原封土,盗洞只挖了两米,泰陵没有被盗过。

5、汉鲁王墓

汉鲁王墓共有汉墓八座,均依山开凿,墓门皆向南,东西并列,墓室结构大同小异,有墓道、东西耳室。墓门直通前室,里面有模型车,前室外两侧有小甬道通向两耳室,东耳室存谷物,西耳室放肉食,前室两侧各有小南道通向南北相对两侧室,四室结构相同。

墓内由前至后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四墓共葬车12辆,马50匹,车马饰器368件。汉鲁王墓依山开凿,工程浩大,在中国北方地区较为罕见,对汉代王陵制度及鲁地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极具意义。

百度百科—明定陵

百度百科—长陵

百度百科—清孝陵

百度百科—泰陵

定陵,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1955年,我们著名的明史研究学家、时任北京市的吴晗先生向院发出一封报告,报告内容很简单——为了解开明史诸多疑难,请求开掘明长陵。

彼 时尚 且无人预料到,这一次开掘皇陵的行动,会在数十年后被披上沉重的骂名,视作“灾难”。又或者有所预料,但却无力阻止。

1955的掘陵,到底怎么了?

上图_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

一、关于定陵的开掘

定陵里到底挖出了什么,其实压根不是秘密,定陵的挖掘简报就明明白白的刊载在《考古通讯》1958年07期上,但直到1990年,定陵挖掘的完整报告才出版成书。

不过,开掘长陵,怎么挖成定陵了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找不到。

很多人对开掘陵墓的印象都来自于时下流行的盗墓,盗墓贼或者说摸金校尉拿个罗盘,神神叨叨念念口诀,就能找到陵墓的具体所在,挖个洞就能进陵墓。

确实,挖个洞确实能进陵墓,那个叫做“盗洞”,这种方式会不会对文物造成破坏可想而知。考古学家需要准确的找到陵墓的入口,以便保护文物。

一大帮人忙活了几个月都没能找到长陵的入口,气的吴晗要“大揭顶”。

但没成想定陵一角的几块砖意外脱落,让考古人员找到了入口。这才转而开掘定陵。

上图_ 明定陵考古挖掘

二、定陵开掘出了什么

其实定陵本身的开掘并没有严重的原则性错误,定陵被视作遗憾的原因大致上有四点。

其一,出土很多丝织品因为技术限制以及经验问题保存不善,损失惨重。当时很多丝织品被装裱处理以便保存,研究此道的行家里手沈从文来看匹料,却发现织品全部是反面,气的拂袖而走。只留了一句话“做这样不负责任的解释,不是出于无知,就是有意欺骗!”。

其二则是帝后的木质棺椁被遗弃,随意的丢到山沟之中,被村民当做上好的金丝楠木抢光。

其三则是在运动期间,三具出土帝后尸体遗骸被焚毁。

最后则是材料整理进度一拖再拖,原始资料有所丢失。

上图_ 明定陵出土的丝绸

但不能光看这四点,就说定陵开掘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定陵的开掘首先弄清楚了定陵玄宫结构,包括砖隧道、石隧道、金刚墙、隧道券、前殿、中殿、后殿、左配店、右配殿等等各处结构,有图样有文字,结构描述准确、记载详实。

其次,弄清楚了帝后的葬式,包括孝靖后王氏、孝端后王氏、万历帝三人的随葬品、入葬姿势、棺木情况等等。

而且还出土了一大批文物,包括各种冠服、金银器、玉器、葬仪用品、瓷器、漆器、铜镜、武器等等。

在这里面出土的金丝翼善冠,目前是堪称国宝级的文物,是至今为止唯一出土的皇帝金冠。另外还出土了四顶凤冠分别是“十二龙九凤冠”、“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和“三龙二凤冠”。各个都精美异常。这些文物都没有在研究之后被尘封,1959年定陵博物馆开放,很多定陵出土的文物都存放到了这座博物馆之中。几十年来,这座博物馆一直面向公众开放,让无数人增长见识、开拓眼界。

简单的将定陵视作灾难,我看有不妥之处。

上图_ 翼善冠是定陵出土金丝编织冠饰又名金丝翼善冠

上图_ 金翼善冠刚从定陵出土时的画面

真正的考古灾难是什么,是花了钱、挖了遗址,但一没出报告,二没保存好一手资料,弄了几个标本或者别的什么放到博物馆里还要沾沾自喜。

从这个角度来看,开掘定陵起码不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喊口号式考古,也不是名为考古实为盗墓的破坏性开掘,它离被称为灾难还很远。

但它也远远算不上成功,尤其是以考古人的身份来看。

50年代的考古人都在干什么?

1949年的北京,裴文中、贾兰坡、刘宪亭等等考古学前辈在发掘周口店遗址,这是古人类研究的重要起步。

1950年,中科院考古所于琉璃阁、固围村等地,此次辉县考古发掘,确立了考古学中的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模式,数年后出版的《辉县发掘报告》,也成了我国第一部考古报告,一次考古,确定了两个范本。

1951年,苏秉琦、石兴邦、王伯洪等人,在西安一带,研究史前以及商周遗址,将关中地区分出了仰韶、龙山、周三个文化。

1952年,国内第一个高校的考古学本科专业在北京大学正式开办。

上图_ 明定陵开挖时对文物处理相当不科学

这一年还在北京进行了四期考古工作人员的训练班,前后四期学员总数高达369人,号称是考古界的“黄埔四期”,授课的老师几乎包括了当时内地全部的 历史 专业的大牛,将近400名学员几乎全部在授课结束后立刻被分配到了任务,时至今日,战果磊磊。

为什么这么急?

因为当时中国的考古力量就是如此匮乏,要研究的课题太多,要做的事情太多,考古学在中国才刚刚起步,什么都没有,正是给万丈高楼打地基的关键时刻。

上图_ 定陵出土的金玉宝石酒杯

当时的调查和发掘工作还有很多很多,随便抽出一例,无论是学术价值还是学术意义,都恐怕比发掘定陵重要的多。

那个年代的发掘报告如今几乎都被视作经典,不是因为50年代的考古人员是最优秀的人员,而是他们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为后人竖立了一个典范,成为后世研究者的标杆。

当时的空白实在太多,有太多太多需要发掘的地点,尤其洛阳之类发展又快又是千古名城的重点区域,是需要全国去支援,否则就要坐视发生文物损坏悲剧的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抽调大批人力去发掘定陵,难道是一个好的选择吗?

汉唐都城遗址、元大都遗址、元上都遗址,这些遗址如果不紧着开掘,后果会怎样呢?

上图_ 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玉带

三、为什么定陵之后,再无皇陵开掘

定陵之后,为什么到今天都没有再挖过大型皇陵了呢?

有人说是因为定陵的教训触目惊心,有太多文物都没能保护好,也有人说是因为“上面”下了死命令,暂不许开挖。

其实都有,最关键的是,那个时代的考古人本身也对挖皇陵没有那么大的兴趣。

夏鼐先生写过一篇文,叫做《我所知道的史学家吴晗同志》,在里面提到了他对开掘定陵的看法:

“郑振铎同志反对这件事,以为当时考古工作很忙,这些不急之务(指开掘定陵)可以暂缓。我还替郑同志作说客,知道吴晗同志是此一举的发起人,亲自劝说他不要急于搞这项发掘工作。”

在真正的考古人眼里,开掘定陵其实是不急之务,开掘定陵像政治活动多过像学术活动。

上图_ 夏鼐(nài)(1910年—1985年),字作铭,浙江温州人,考古学家、 社会 活动家

定陵开掘之后,各地都热火朝天,闹着要开各地的皇陵,这些人是谁呢?我只知道这些人里没有夏老,也没有郑老。

定陵开掘确实是一个悲剧,它的悲剧之处在于,中国考古人的信誉在后来的指责声中被严重的损毁了。

定陵确实有风雪,凄风苦雪,都像刀一样吹到真正的考古人的心上。

参考资料:

1《定陵挖掘简报》 考古通讯

2《明定陵发掘纪实》 王谦

3《定陵风雪》 杨仕、岳南

文字由 历史 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对定陵进行的发掘,为何被称为是考古界的最大悲剧?

作者/指点江山

来北京游玩的朋友,数百万计,其中必去的景点,也是去游览人数最多的,一是故宫,二是长城,三是十三陵。然而,您可知道,明十三陵中的定陵,是我国发掘最早的明帝陵。

北京明十三陵中的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陵,位于长岭的西南面2公里的大峪山下。定陵的发掘,不仅是明十三陵中第一座被正式发掘的皇陵,也是我国正式发掘的第一座帝陵。

但是由于当时人们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和处于特定的 历史 时期(主要指文化大革命和破四旧),因此,定陵的发掘也被认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定陵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明神宗朱翊钧及两位皇后的尸骨被“造反派”焚毁;三口由上等金丝楠木制成的巨大红漆棺椁,本身质地坚固,虽然历经几百年,仍然完好无损,但也被扔至宝城之外的山沟中……。

万历十一年(1583)春天,朱翊钧趁祭陵之便,带领文武官员、术士、钦天监等,在天寿山亲自选定陵址,确定建陵规制。

翌年动工,历时六年,役使军匠达三万余人,共耗用白银八百万两。主要建筑有陵门、祾恩门、明楼、宝城、宝顶和地下宫殿等部分,均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此外,在陵墓四周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祠祭属、神宫监等附属建筑。

陵墓建成时,皇帝朱翊钧当时只有28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之久。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成祖长陵、世宗永陵、神宗定陵)之一,完全仿照他的祖父世宗帝的永陵建造。

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昌平,地上木构建筑大部分被焚毁。同年清兵入关,陵园再遭破坏。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 - 1787)修葺时,祾恩门、祾恩殿被缩小规制重建,但民国年间再次被焚。陵园建筑中只有宝城、明楼、重门和陵垣始终未遭严重破坏。

定陵的地下宫殿,位于明楼的正后部,是埋葬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两个皇后的地方,也是陵墓建筑中最主要的部分。封建皇帝为了长久保存他们的陵墓,防止被人挖掘,不仅编织了许多神话,还把坟墓封藏的极为严密,因此,揭开定陵地下宫殿,是一件十分艰巨的工程。1956年5月,定陵的试掘工作正式开始。

定陵的正式发掘工作是从宝城内侧开始的。工作不到两个月的时候,发现了隧道。隧道两侧是用砖砌成的极厚的两道大墙,称之为“砖隧道”。这是皇帝下葬时运送棺椁的道路。随后又在明楼西面开了一条探沟。

当发掘到隧道尽头时,又有了新的发现:在墙上嵌着一块小石碑,小石碑上镌刻着十六个字:“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这是一个重现,对下一步工作进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信息。根据隧道走向和小石碑的指引,又发现了石隧道。石隧道呈斜坡状,深入地面20多米。

发掘工作进入到1957年5月份,此时定陵的发掘工作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一天,考古工作者发现,在石隧道的尽头,挡着一堵大墙,这就是小石碑上所提到的“金刚墙”。仔细看去,“金刚墙”的中央有一处墙面显露出曾经移动过的痕迹,好像是一座门。尽管这里用灰浆粘合着,但由于隧道内填土的挤压,前面向内倾斜了一点,经过详细的发掘和辨认,终于确定这里就是“金刚门”。

取掉“金刚门”的封砖,便进入地宫的隧道券。隧道券西头,是紧接着地宫前殿的第一道大门,进了大门就进到地下宫殿了。

地下宫殿的前中后三殿之间各有一道石门,石门背面(与门外铺首相对的地方),有凸起部分,用以承托“自来石”。“自来石”是顶门用的石条,两端刻莲瓣,略宽,中间略窄,通高1.6米。在石门关闭时,“自来石”上端顶住门内凸起部分,下端嵌入券门地面上的一个凹槽之内。这样从外面推石门,便推不开了。那么参与发掘的工作人员是怎么打开石门的呢?他们是从门缝伸进铅丝套,将“自来石”套住慢慢移开,石门才被打开的。

地下宫殿由前、中、后、左、右五个高大宽敞的殿堂组成。前、中殿为长方形,全部用“金砖”(大型方砖)铺地。中殿有汉白玉雕的宝座三个,用作通长明灯供油的大型青花龙缸一只,黄琉璃的五供。

后殿面积为地宫中最大:长30.1米,宽9.1米,高9.5米,地面用磨光花斑石墁砌。棺床中央放置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后的棺椁。三具棺椁周围放有玉料、梅瓶及装满随葬器物的红漆木箱。左右两配殿,或称库房,是存放随葬物的地方。出土的随葬品包括帝后服饰、册宝、明器、木俑、甲胄、刀、箭、金、银、玉、瓷器皿以及大量丝织品。

据考古文件记载,地下宫殿出土时,神宗的棺椁内塞满了各种陪葬品,最上层盖的是织锦被,被下放着袍服和织饰匹料,尸体的下面垫着一条锦被,被下还有9层被褥,其中一件被褥上缀着17枚“吉祥如意”金钱。神宗头戴乌纱翼善冠,身穿刺绣衮服,腰系玉带,下身穿黄素绫裤,足蹬红素缎高绣靴。

孝端皇后上盖缎被,尸体身下铺一床织金缎被,再往下有四层褥垫,其中一层褥垫上缀着100枚“消灾延寿”金钱。皇后头戴黑纱尖形棕帽,装饰着金簪,上身穿绣龙方补黄绸夹衣,下身穿**缠枝莲花缎夹裤,足蹬黄缎鞋,腰间系着绣云龙纹长裙。

经过仔细清理分类,共发现各种珍贵金器数百件,其中以帝、后的金冠最为精美;各种袍料、匹料和服饰用品达600多件,尤以皇帝的缂丝十二章衮服龙袍和皇后的罗地洒线绣百子衣最为珍贵。

定陵出土凤冠共四顶,其中,属于孝端皇后的两顶,分别为九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属于孝靖皇后的两顶分别为十二龙九凤冠和三龙二凤冠,分别出自四个随葬器物箱内,并各自储放在八角形朱漆匣内,但四匣均已残朽,凤冠上的饰物也散落许多,现在陈列的凤冠都是经过修复的。

当时保护技术太落后了,挖开容易,要保护却无比困难。由于考古人员经验不足,大家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软化剂,涂抹在半腐的丝织物上,结果很快就变黑、变硬、变脆。再加上当年的文物库房太过简陋,根本谈不上恒温、恒湿、避光,最终这些丝织品都毁坏了,实在是太可惜了。

定陵的无字碑是地上建筑中值得介绍的文物之一。无字碑体积巨大,螭首龟趺,因其迥异于常见石碑,通身光洁不留一字而得名,也成为后人心中的谜。对于长眠定陵的神宗朱翊钧而言,无字碑却恰如其分地表明了墓主人功过参半的矛盾一生。如今,无字碑初建时的方形碑亭在清初被八旗军所毁,只剩下庞大的石碑仍然完好,矗立在青天之下,默默睹视着世间的沧桑。

定陵的“明楼”为重檐歇山顶。明楼的建造极为考究,不仅楼内用砖券顶,无木构梁架,而且上下两层檐的檐椽、飞子、望板、斗拱(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式斗拱,下檐为重昂五踩式斗拱)、额枋、平板枋及上下檐之间的榜额(刻“定陵”两字)也全部用巨石雕刻拼砌而成,其上油饰油漆彩画,酷似木构建筑,然实无片木寸版。

楼壁前、后、左、右四面各辟券门,楼内树圣号碑一通,高6.195米,碑首为方形,前后刻双龙戏珠图案,正面有篆额“大明”两字。碑身正面刻“神宗显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碑趺用上小下大五级方台式,其上面四级自上而下,分别雕刻双龙戏珠、云、宝山、海浪等图案。

尽管定陵在发掘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甚至被认为是考古的悲剧,但明定陵的发现,为明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地宫结构堪称明代皇陵规制的代表。经过文物部门多年的努力,现在的定陵博物馆,已经成为著名 旅游 胜地。

(本文为作者授权本号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十三陵最初是决定先挖长陵,为何最终只挖了定陵?

考古史上最大的悲剧,的确非明定陵的考古发掘莫属了。其原因也并不复杂,从定陵出土的大量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在重见天日之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被损毁了。这对于之后的研究工作,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明定陵是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的陵墓,同葬陵中的还有万历的两位皇后:孝端显皇后和孝靖皇太后。孝靖皇太后是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的生母。万历在世时,她并不受爱,仅追谥皇贵妃,并无皇后尊号。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登记后,才追谥了皇太后,并与万历合葬。

1950年代,当时的考古界提出了一个全面解开明十三陵所有秘密的考古,并最终得到了批准。原本,发掘的目标是明十三陵中最大的明长陵,为明成祖朱棣与徐皇后的合葬陵。因为前期工作不顺利,才将目标转到了明定陵。

1956年5月,对明定陵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开始。考古队很快找到通向地宫的隧道,并在1957年5月,找到了金刚墙。墙上有一个神秘的梯形开口,正是通过这个开口,考古队进入了明定陵的地宫。

当考古人员进入地宫之时,震惊了。墓室的豪华程度,让人无法想象。只见墓室中堆满了各种珍贵的字画,色彩绚丽的织锦,以及闪闪发光的珠宝。简直跟念了芝麻开门的咒语之后,打开了藏满珍宝的宝库大门一般。

据统计,明定陵遗物共有三千余件,其中有棺椁三具,里面发现了万历皇帝的金冠,皇后镶满珍珠、宝石的凤冠,以及金银器物、首饰近600件。

不过,也就是这些普通人都知道其价值的金银、珍珠、宝石等文物,得以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而其他的很多有机质文物,不是因为氧化损毁,就是被人为丢弃,或者被故意损毁了。

首当其冲遭到破坏的就是众多的丝织品。

明定陵共出土衣物467件,织锦165匹,数量众多。

原本在低氧恒温的环境下,这些衣物、丝绸、布匹,都还保持着艳丽的色彩。可是,随着新鲜空气的进入,其中的大多数都瞬间氧化,夺目的光彩也瞬时消失,面目全非。

之后,一些文保人员的工作态度,也让人大跌眼镜。有人建议将丝织布匹像古画一样裱糊起来,在糨糊中加入防腐剂,这样子就可以像欣赏画作一样欣赏了。说干就干,工作人员开始了裱糊工作。

结果,文保人员竟然将布匹上有精美花纹的正面全裱糊在了里面,而将背面露了出来。当被责问时,竟然还说辩解说是研究织品结构不是都要看反面么?让人尴尬呀。

实际上,织物裱糊起来可以,还是以正面为主,只有少部分将反面露出即可,以便于之后的研究。可见,当时除了少数考古大家之外,基层工作人员的文保知识,少得可怜,失误、错漏也就在所难免了。

对于袍服的处理更是惊人,直接拿加了软化剂的塑料涂抹在已经开始腐烂的衣物之上。时间一久,全部发黑,变硬,无法展开。最后,只能依靠照片,参考已经无法复原的原物,制作复制品。

接着,放置帝后遗体的棺椁也惨遭厄运。

1959年9月底,明定陵博物馆成立。当时的博物馆负责人为了在开馆时迎接领导参观,就让人清理、打扫地宫。这位主任觉得盛放帝后遗体的三副棺椁,已经全部有了复制品,旧的棺椁比较晦气,没用了,就扔掉吧。

于是乎,原本出土之时,还散发着阵阵金丝楠木淡淡香味的棺椁,在几名员工的斧砍镐劈之下,成了一对烂木头。随后,被数十名警卫搬出地宫,扔到了博物馆墙外的山沟中。

当人们想要寻回三具丢入山沟的棺椁时,早已经被附近的村民捡去了。据传说,那些捡到棺椁的村民,后来也都纷纷离奇死亡。

到了1960年代,一场轰轰烈的大运动展开,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也惨遭厄运。

三具遗骨被人们拖出了储藏室,扔到了博物馆门前的广场之上。一起的,还有一整箱帝后画像,以及考古发掘时拍摄的照片。然后,在人山人海的围观,此起彼伏的口号声中,一把火,全部化为了灰烬。

现在的明定陵,所遗留下来的文物,也就仅有那些不易自然损毁的金银、宝石、玉器、瓷器,以及地宫中的石质器物。其他的物品,多数都已经损失殆尽,剩下的只有复制品。

原本明定陵是一座不可多得的研究明代历史的宝库,可是,因为种种原因,留下的却是更多的遗憾。所以,明定陵考古才成了考古史上最大的悲剧。

不过,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明定陵考古遭遇重大挫折之后,国家及时叫停了其他历朝历代皇陵的考古发掘工作,定下了不主动发掘的原则。这才保护了更多的历史遗产,免遭破坏。这也算是不幸中的吧。

十三陵,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是听过的,据说里面都是一些皇官贵族他们的坟墓,而且也是有非常多的金银珠宝的,因为种种原因,现代人就开启了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行动。十三陵最初是决定先挖长陵,那么为何最终只挖了定陵?

本来决定是要先挖掘长陵的,由于长陵的规模比较大,工程比较多,而且难度也是非常高的,可以说挖掘的进展不是很顺利,所以工作人员就决定另找一处挖掘,而最终被第一个挖掘出来的皇陵是定陵,相对于长陵,定陵的各个方面是比较简单的,而且用的时间也比较短。

在这个定陵被挖掘出来的时候,工作人员就开始了各种修补和装饰,从残留下来的遗物来看出,很多东西都是一些贵重的物品,它们都是王室中人才能用的上的,还有很多丝织的服装,可以说,物品是琳琅满目的,但是,在装裱的过程中,很多东西都是不切实际的,不过,整体上还是很不错的,还原度也是比较高,最后,定陵博物馆终于成立了。

但是,在成立之前,很多皇室的棺椁却是被扔掉了,这就是使很多旅客发起不好的议论,在后来,为了美观和应付各种检查,古代的棺木也是被遗弃了不少,最后,这些好不容易残留下来的遗物,在一场大火中,还是逃不过命运的安排,永远消失在人世了,可以说这种结果是很多人都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对于定陵这个博物馆,所花费的各种是非常多的,最后却是功亏一篑,这难免让人痛心不已啊!究其原因就是定陵更好挖掘和有较多的文物价值,所以选择挖定陵。